一個民族主要有兩個方式吸收外來文化。 一係外來移民嘅大量遷入同原住民雜居,而原住民開始受外來文化影響而吸取外來文化。二係原住民中較聰慧嘅人學習外族嘅文化後,又或者係由外國少部份聰慧之士去到住民之地後,再向其他原住民推廣,並獲得其他原住民嘅廣泛接受。前者嘅原住民係無論外來文化係好定唔好都被迫接受,例如被吞併後嘅大量殖民同蘇聯時期嘅民族遷徒;而後者就係原住民擇優而取外來嘅文化,並將差劣或同原本文化違背嘅棄而不用。 保護原住人口並且限制移民對保存自身文化係十分重要,而擇外來文化之優而取嘅就係獲得進步嘅同時唔會失去原本文化嘅關鍵。日本作為一個位於東北亞嘅島國,地處偏遠所以受大陸農耕文明影響比較少,而島內人口構成基本無改變,所以因為大量由外移入嘅人口影響本國文化嘅情況無發生。歷史上,日本先後受漢文化、佛教文化同歐美文化影響,但由於唔係由外來大量人口遷入導致,而係由日本人本身主動去選取學習,所以可以保存本身嘅大和文化根基嘅同時,都可以對外來文化擇優而取。 —————————————————————— 除非某個文化係位於與世隔絕嘅孤島,如果唔係總會同其他文化接觸,而且有可能會互相學習同交流,再捨短取長咁吸納異邦文化去取代自己原有嘅文化。由於唔同嘅民族會有唔同嘅取捨,所以捨短取長嘅結果唔會一樣,造成今日各個民族多元嘅文明。 海洋貿易文明對吸取其他文明嘅優點去替代本身嘅文明持較開放嘅態度,而大陸農耕文明就講求正統傳承而採取較保守嘅態度。當然,即使海洋文明都係擇優而取,都唔會全面捨棄本身嘅文化,所以海洋文明同大陸文明之間嘅分別係選擇唔同嘅吸納程度。清帝國末年嘅百日維新失敗,同日本明治維新嘅成功,就係兩個文明取捨西方文化程度唔同嘅結果。前者只求學習科技而唔作政治改革同思想改變,而後者就對科技、政治同思想都擇優咁做出大幅革新。 對外來文明擇優而取,並且將原有文明選擇性捨棄嘅發展情況就好似特修斯之船悖論(The Paradox of Theseus's Ship)所描述嘅一樣:若果船嘅各個壞咗嘅部件不斷咁替換,咁喺一段時間之後,被替換所有部件嘅船仲係唔係原來嘅船呢?如果認為唔係原來嘅船,咁係喺替換邊一件部件嘅時候變成新船呢?如果認為係原本隻船,咁每一個部件都都唔係原本隻船嘅部件,所有新嘅部件集合但就被認為係原本隻船就明顯係唔合邏輯。 雖然特修斯之船悖論係關於個人身份認同嘅空想實驗,但套用喺文化層面都係類似嘅:吸收外來文化後,仲係唔係原來嘅文化?如果唔係,咁係喺幾時唔再係原有嘅文化?好彩嘅係,除非係種族屠殺或者政策上文化滅絕,如果唔係文化完全替換係好少出現,而文化嘅交流都未必好似啲船部件替換咁簡單直接,而是更好似化學反應一樣會有創新,創造出新嘅物質一樣。例如話,氫氣同氧氣一齊燃燒之後會產生水。雖然水係由兩個氫原子同一個氧原子所構成,但並唔可以將水叫做氫、氫嘅變種或者氫嘅同類,因為氫同水已經係性質唔同嘅物質。如果只是強調水入面氫原子並指水係氫嘅一種或者傳承咗氫,完全忽略咗氧嘅部份,或者無視新物質「水」嘅特性已經同氫同氧唔同嘅話,結論就只會偏頗同錯誤。 話百越族同其他周邊民族已經「漢化」,所以佢哋已經無自己嘅文化,又或者指嶺南文化同早期嘅大和民族因為有學習部份漢文化,所以依家係「傳承華夏」,就係犯咗上面講嘅錯誤。如果因為香港有宋帝國皇族逃亡嘅遺蹟,就趕去膜拜話呢個香港就係所謂「華夏正統」,咁咪笑死人?明帝國末年永曆帝為咗躲避清帝國軍隊追擊而逃去緬甸嘅歷史,唔通咁就可以證明緬甸又係「華夏正統」?呢種想法唔單止係虛妄,更加係自大同對其他民族文化極唔尊重嘅說法。喺古代,韓國同日本有啲人或者會叫自己做「小中華」,但呢樣並唔能夠改變韓國同日本擁有獨有文化嘅事實。某個時空入面,華夏文明或者係屬於相對進步嘅文明,所以古代某啲人會自叫自己做嗰啲文明,只係類似今日嘅「崇洋」心態。 因為某國文化擁有少量華夏文化嘅元素,就將嗰個國嘅文化稱為華夏文化嘅「另一種」或者「傳承」屬「合成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即係錯誤咁由事物嘅部分性質推論到全體性質,有時更嚴重到指鹿為馬嘅地步。 —————————————————————— 文化交流同吸取應該係喺民族自由取捨嘅情況下進行。香港政府依家透過殖民外來人口、威迫利誘咁推廣普通話同簡體字並唔係文化交流同吸取,而係政策上嘅文化滅絕。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