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化史觀——華夷之辨】


專欄作家古德明認為「中國可不是共產黨,而是滾滾長江,滔滔黃河,五嶽層雲,三峽愁猿;是曲阜孔子廟,采石李白墳,洞庭岳陽樓,廣州黃花岡;是端午佳節的糭子,農曆新年的糕點;是孫悟空,是梁山伯祝英台等等。」,所以唔應割「中國人」身份等等。 按照古德明對中國嘅定義,究竟邊一項係同香港相關?點解同香港相隔咁遠,不時氾濫缺提傷亡人命嘅長江、黃河,同埋可能大部份香港人未踏足過嘅孔子廟、李白墳、岳陽樓唔可以被割呢?點解「孫悟空、梁山伯與祝英台」呢啲文學著作會比《伊索寓言》更有價值呢?如果香港人食端午佳節糭同農曆新年糕點就係所謂「中國人」,咁香港人又食復活蛋、食聖誕大餐同開萬聖節派對,咁香港人又係咪「歐美人」呢? ———————————————— 如果按華夏族儒家理論,香港亦都唔係華夏,更唔係文化意義嘅「中國」。 韓愈《原道》入面評論同埋概括孔子嘅春秋講到:「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香港民族大部份時候都係用英式典章制度文化習俗上有西方,亦都有嶺南(包含一啲華夏元素),實屬偏向「夷」嘅半粵半洋民族,比起日本同韓國當今嘅文化習俗更加少華夏元素。 ———————————————— 1732年,即係清帝國雍正十年,日本江戶時代儒學學者林鵞峰同林鳳岡著作《華夷變態》,入面寫住:「大抵元氏雖入帝中國,天下猶未剃髮,今則四海之內,皆是胡服,中華文物蕩然無餘,先王法服,今盡為戲子軍玩笑之具……陷虜,唐魯才保南隅,韃虜橫行中原,是華變於夷之態也。」 簡單嚟講,就係日本人見到喺清帝國統治下,華夏族嘅文化蕩然無存由「華」變成「夷」。 ———————————————— 華夏族嘅所謂「華夷之辨」,其實係指華夏族嘅文化高級過四夷,而四夷嘅文化係低級啲同狂妄思想。將文化二分嘅方式,如果唔係「華」,就係「夷」,係無文化混合概念嘅偏狹觀點。 但係今日,大量中華人民共和國嘅國民用盡一切合法同唔合法嘅手段移居去香港同歐美等用西方文化嘅國家,享受西方文明嘅法治、民主同自由制度,證明西方文化喺呢啲華夏族心目中更加好。如果用華夏族嘅文化高低論嚟講,喺比較之下嘅華夏文化先算係低級嘅文化,屬於「夷」。 除此之外,華夏族到今日仍然用偏狹嘅視覺去睇日本大和文化同韓國文化,例如將日本和服同韓服使用右襟、日本用傳統漢字(近代韓國廢漢字,只係喺極少數場合例如殯葬嗰陣用)、韓國有尊師之禮等等,無限引申覺得其他民族傳承或者臣服於華夏文化,話其他國家嘅文化都屬於華夏文化。做出呢種論調嘅時候,華夏族完全無視日本同韓國既有本國民族文化,也都大量使用歐美文化融入自己國家入面。舉個例,雖然歷史上日文同韓文喺文字使用上受到漢字嘅影響,但日語同朝鮮語都唔屬於漢藏語系。另一方面,雖然日本、韓國同越南都曾經係漢字文化圈,但華夏主義者往往唔提呢啲國家使用漢字嘅時候係同本國嘅文字混合使用,而唔係單純使用漢字,例如日本用假名、越南用喃字同韓國用諺文。 簡單嚟講,華夏族係將其他民族文化中少量同華夏文化相嘅地方放大引申,但對大部份唔同嘅地方就視而不見,更加無視唔同嘅地方係多過相同嘅地方呢個事實。《華夷變態》喺清帝國雍正年間寫成,已經係接近300年前嘅觀點,喺日本西化時已經被摒棄。日本同韓國分別喺明治維新同二戰後拋棄華夏思想而且西化,日本更係主張脫亞入歐。如果指今日嘅日本同韓國係「華夏」或者「小中華」,實在係完全無視現實。




EDIT

4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