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化史觀——香港文化】

已更新:2021年11月16日



嶺南因為五嶺嘅地理隔阻,長久以嚟受北方華夏文化嘅影響相對較少。香港居民一直處於嶺南文化圈內。因為同南洋諸國以及近代西方貿易嘅關係,可以話係東亞地區首先接觸同吸收南洋及西方文化嘅地方。同日本嘅明治維新時「脫亞入歐」相似,香港自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嘅時候,已經開始建立自己本身文化,並且因為邊境同共產分隔,所以進一步同北方華夏族走上唔同嘅路途。


香港文化,事實上係融匯咗嶺南文化、西方文化同本土文化嘅產物。英國文化就好似外地出產嘅咖啡,而嶺南文化就好似嶺南茶區出產嘅紅茶。呢啲嶺南紅茶嚟到香港後,更加係經過香港獨有嘅絲襪沖調方法過濾去渣。呢個一個由香港民族按住本身嘅判斷去蕪存菁嘅過程,即係將嶺南文化中唔適合香港環境嘅東西捨棄唔要,但將其中對香港有用同有價值嘅嘢改進並且保留再融入去香港本土文化入面俾香港民族所用。香港本土出產嘅鮮奶就好似香港本土嘅文化風俗。雖然鮮奶份量唔夠咖啡同紅茶多,但就令飲品美味同容易啲入口,多同少更加對飲品嘅韻味起咗關鍵作用。香港民族將三者融合而成為鴛鴦 ─ 一種喺英國同嶺南都唔盛行,唯獨係香港特有嘅飲品。


所謂嘅「華夏文化」或者只係江北茶區所產嘅綠茶。雖然都係茶嘅一種,但就唔適合調製鴛鴦。提倡香港要「復興華夏」嘅人真係令人搲晒頭。要將一杯鴛鴦變成綠茶有可能嗎?再講,喺共產黨多年管治下,「華夏文化」杯茶已經係滲雜大量臭水,無論點樣過濾消毒,都無法變返做一杯清澈嘅茶。所謂「復興華夏」事實上係同三國時期嘅「復興漢室」同明末「反清復明」口號一樣,係不切實際。


正所謂「橘越淮而為枳」:嶺南文化先成為香港文化嘅土壤,之後有歐美嘅文化移植到香港,三者結合而種出嘅係「枳」,而唔再係「橘」,亦無可能將「枳」變返「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港獨有文化並唔係空中樓閣。香港流行文化中嘅電影、劇集同廣東歌曾經一度風靡東亞各國,亦都帶嚟文化創意嘅經濟貢獻。香港獨有文化嘅復興同西方文藝復興一樣重要,而擺脫華夏文化嘅虛假陰影都同西方擺脫教庭影響文藝一樣需要思想覺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個國家嘅法定公眾假期都不盡相同,而法定公眾假期嘅訂立反映嗰個國家重視邊啲傳統文化同節日,而重視嘅程度係足以透過法律去訂立日子慶祝同紀念。


喺香港,每年嘅法定公眾假期係透過憲報刊登公告,其中源於西方文明而設立嘅公眾假期包括每個星期日、公曆新年首日、耶穌受難節及翌日、復活節星期一同聖誕節;源於傳統華夏文明嘅包括農曆新年、清明節、中秋節同重陽節;源於百越文明嘅有端午節;源於藏印文明嘅有佛誕。其他唔係同傳統文化相關嘅公眾假期包括宗主國國慶日、殖民地成立日同勞動節。


以上提及同華夏文明相關嘅假日入面,有部份節日已經被香港化。端午節嘅時候,香港人會扒龍舟,而龍舟習俗實際係源於古代百越民族嘅習俗。喺大澳更加會有龍舟遊涌嘅香港獨有習俗。喺中秋節,香港人獨有舞火龍嘅習俗,其中以大坑舞火龍最著名。


2011年,大澳龍舟遊涌同大坑舞火龍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確認為香港獨有習俗,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唔係定為法定公眾假期嘅節慶都可以反映到香港嘅獨有文化、嶺南粵文化同歐美西方文化。舉個例,每年都吸引電視直播同市民參與嘅長洲太平清醮香港獨有嘅民間節慶,而其中飄色巡遊同搶包山都係獨有風俗。天后誕同譚公誕就係閩粵海洋民族重視嘅節日盂蘭節就係源於粵族潮州人嘅節日。另一方面,情人節同萬聖節都係香港人會普遍紀念或者參與嘅西方節日


喺中華民國嘅國定假日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嘅公眾假期中,西方同香港都好重視嘅聖誕節唔係正式嘅假期,而嗰兩個國家嘅國民普遍都唔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啲國民更加公開遊行指聖誕節係外國節並且反對慶祝,部份大學更加公開禁止慶祝聖誕節。對西方文明嘅接納程度反映出各方嘅文化鴻溝。

總括嚟講,由香港嘅法定公眾假期同民間節慶反映出華夏文明只係佔香港文化嘅少部份,而源於歐美文化、粵文化同本土文化先係整個香港文化習俗嘅主流。

2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